学术论坛
空天探测成像前沿论坛
论坛简介
空天科技已被我国纳入“十四五”前沿科技领域的重点规划之中。其中,空天探测成像技术作为该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致力于探索新型装备、计算成像理论及感知识别方法,对维护国家空天安全、提升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本论坛特邀领域内多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聚焦空天探测成像技术,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论坛日程
论坛时间:2025年5月9日13:30-15:35
论坛名称:空天探测成像前沿论坛
主持人:张艳宁,张磊

f4aef007327abb003cfb8a7918206187.png

论坛主席

  • 688521da94f51367caa70d0015a00c77.png

    张艳宁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IEEE Fellow、国家级领军人才,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CCF 夏培肃奖。长期从事空间环境监视动态视觉计算理论、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并与航天、航空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先后主持承担973、基础加强重点项目、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预研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1)、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均1)、陕西省技术发明和进步一等奖共2项(均1)等。

  • 223f840bc481cb482d76915bf3451e1e.png

    张磊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张磊,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托”,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主任。长期围绕太空安全、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深入研究遥感光学计算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发表论文100余篇,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优秀博士论文奖、ICOT2019最佳论文奖。担任CSIG成像探测与感知专委会秘书长、CAA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
论坛讲者信息
  • 16ecd9c618c55b1689f961f1635f8ad1.png

    李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视觉感知机制启发的红外目标识别技术
    报告摘要: 红外成像是热辐射的单波段数据,其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不同于RGB三波段彩色图像;当前普遍采用RGB三波段神经网络模型处理红外图像,面临表征“不精确”、识别“不准确”、结果“不可信”等挑战问题。本报告借鉴视觉感知机制,采用快速小波卷积捕捉目标结构特征,提出了凝视微眼动模拟方法,矫正特征提取过程中的谬误,实现骨干网络的准确表征。突破当前对干扰进行去除或抑制的局限,提出干扰分割与目标检测一体化识别方法,实现基于干扰状态的目标识别;利用目标特有的形状、材质、运动等物理特性和常识,对识别结果进行修正,实现目标的可信确认。
    个人简介: 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软件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军委装备发展部/军事航天部队/海军的人工智能装备应用基础技术专家组成员。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推理、嵌入式智能系统。已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40余项,是国家973计划项目“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安全共享与特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原总装“十五”、“十二五”某边海防视频系统的型号总设计师。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

  • 134f0fa12f40678ad3bf32d53ac4b0cc.png

    柏连发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机载光学智能高精侦察引导技术
    报告摘要: 随飞行器发展的吊舱观测技术配合军用、民用有人/无人机完成辅助作业,然而传统单一模式视觉成像和信号回传人工远程观测遥控方式已难以满足大范围、远距离、全天候作业需求。利用多模态观测和自主感知技术提高飞行器作业效能,将成为各行业应用的必要手段。我们针对军用侦察探测、智慧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对机载观测系统的全天候、自主智能化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成像感知协同的高精光学侦察引导理论方法,攻克国产低成本平台的轻量化计算成像与高精度探测瓶颈,突破了机载多模态传感系统结构、全天候目标感知、场景理解和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成功可见红外双光、宽波段高光谱、多模态复合感知多型号智能吊舱设备和光学末制导系统,形成高低空、近中远程、高低速系列航空光学智能侦察能力。
    个人简介: 柏连发,南京理工大学新生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目标特性、新型光电成像探测、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研究。共主持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主持或参与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0余件,出版中、英文学术教材或专著4部。现任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专业组专家、武警侦察情报专业组专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红外与激光工程》副主编、国际OSA、IEEE、Elsevier审稿人。
  • 7999460e35da7807016ea19251a63afb.png

    谢庆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MT:从传感到成像,从器件到系统,从生命到宇宙
    报告摘要: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医学研究。传统PET系统采用模数混合采集方案,组件高度集成,灵活性差,升级成本高。我们团队提出多电压阈值(MVT)采样法,实现了全数字化PET探测。该方案仅需探测器完成信号采样与传输,后续处理(如信号拟合、图像重建等)全部由主机完成,既保证了高计数率下的精度,又简化了硬件设计。模块化结构使探测器可自由组合,仅需软件调整即可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基于MVT技术,我们先后开发了面向动物实验、植物研究和临床医疗的全数字化PET系统。2015年推出的首台人体PET设备,已衍生出多款临床产品,包括专用型、可穿戴式和质子PET设备,推动PET技术从肿瘤诊断扩展到神经、心脏及质子治疗等领域。
    个人简介: 谢庆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相关工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枝进展新闻”、“2019年中国医学重大进展”。长期专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方法研究和仪器研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各一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各一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两项。 提出了多电压阈值采样方法,攻克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高速闪烁脉冲精确数字化这一世界难题,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全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方法技术体系。带领团队牵头制定一项数字PET技术标准和两项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完成全数字PET科学仪器、全数字PET医疗器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标准CMOS硅光电倍增器等多个全球首创。相关工作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中国专利金奖(202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2022)等。在IEEE TNS, IEEE TRPMS, PMB, NIMA, Nat. Med., Nat. Photon., 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申请覆盖中美德日等地区的发明专利430余件,获授权210余件。

  • 803cf958607cabe953c6f9f7c5bea2b4.png

    丁大志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复杂环境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 针对复杂地海面环境电磁要素表征参数不全面、复杂场景计算效率与建模精度存在矛盾等难题,开展了复杂地海面目标电磁散射特性认知与识别技术研究。研究成果突破了复杂环境下目标电磁散射特性高效分析关键技术,建立了典型地海面场景电磁散射特性模型,开发了非合作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快速预测方法,挖掘了复杂环境中动态目标多维微动特征规律,提升了目标识别与检测网络的泛化能力,完成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仿真平台到军事应用的创新突破。
    个人简介: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电磁建模理论、目标特性与智能识别等研究。出版学术专著 3 部,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授权专利 60 余项。曾获江苏省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等。 
  • ffddfac5132a65a737907a7c2f99867e.png

    王鹏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 无人机自主感知与推理
    报告摘要: 自主感知与推理是提升无人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方向,其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自主学习及高效推理决策,使无人机能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与任务执行。本报告将介绍团队近年来在该方向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应用案例。
    个人简介: 王鹏,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目前担任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空天智能感知、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多个项目。在Springer发表英文专著1部,在TPAMI、CVPR等权威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担任IEEE CVPR 2024/2025领域主席、Pattern Recognition编委。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工委和教育工委执委(2024-2026)。 
论坛联系人
  • 张磊
    西北工业大学
    nwpuzhanglei@nwpu.edu.cn
参会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