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 三维感知与显示技术论坛
- 规模化与轻量化协同演进技术论坛
- 文字识别与文档智能论坛
- 智能影像增强与可控内容生成论坛
- 视觉质量感知与评估前沿论坛
- 面向精神健康促进的具身交互智能研究论坛
- 工业视觉智能检测技术前沿论坛
- 情感计算大模型论坛
- 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安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论坛
-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论坛
- 流程工业智能视觉感知技术论坛
- NeRF与3DGS智能生成技术探索论坛
- 复杂交通场景感知技术及其前沿应用论坛
- 智能视觉传感信号处理论坛
- 深空探测人工智能技术论坛
- 低代价高质量信息智能获取
- 多模态智能模型安全隐患洞察与防护论坛
- 生物医学成像与人工智能
- 高效视频通信中的语义编码与内容增强
- 具身智能感知交互论坛
- 智能图像感知微系统
- 多模态遥感大模型及应用
- 持续学习的理论与应用论坛
- 空间计算前沿技术论坛
- 开放环境无人驾驶“感-通-算”前沿技术论坛
- 面向具身智能的图像图形技术
- 生成式视频通信
- 大模型复杂场景理解与轻量化应用
- 机器视觉与学习
- 人脑连接图谱与人工智能论坛
- 类脑计算、感知和智能
- 文字识别与文档智能论坛
- 大模型的表征学习与编码通信论坛
面向精神健康促进的具身交互智能研究论坛
论坛简介
本论坛旨在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最新应用与前景。传统认知主义将心理健康视为纯精神活动,忽视了身体与心智的互动关系。然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心理健康不仅关乎大脑中的思维活动,更与身体的动作、姿态、感知等紧密相关,心理健康被理解为一个身心一体的整体过程。论坛将深入剖析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探讨身体如何塑造认知与情绪,以及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和感知训练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研究人员及实践者,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提供科学支持与实践指导。
论坛日程
论坛时间:2025年5月9日13:30-15:30
论坛名称:面向精神健康促进的具身交互智能研究论坛
主持人:刘永进,易冉
论坛主席
- 刘永进CSIG理事
清华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 刘永进,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所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智能图形专委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2022)、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2016),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1)。近五年在PAMI、TOG、SIGGRAPH、TIP、TAFFC、TVCG、CVPR、AAAI、CVPR等权威期刊会议上发表近百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7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获得两次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度最佳论文奖(2017、2018)在内的十余项国内外知名期刊会议的最佳论文/优秀论文,六项专利技术作价1100万进行了成果转化。培养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北京市和全国一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图学学会)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CSIG石青云科学家奖和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奖。两名博士毕业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刘永进教授两次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18、2021),两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21,2023), 2022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易冉上海交通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 易冉,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媒体智能生成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录用90篇论文于IEEE TPAMI、ACM TOG、SIGGRAPH、CVPR等期刊会议,其中CCF-A类论文50余篇。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扬帆计划,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英组),CCF-腾讯犀牛鸟基金卓越项目,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奖,数博会十大领先科技成果,ACM SIGAI China新星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学术新锐奖。担任CSIG智能图形专委会副秘书长,TPAMI、IJCV、SIGGRAPH、CVPR等国际期刊会议审稿人。
论坛讲者信息
- 刘嘉清华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 基于心理理论的具身智能报告摘要: 在人机交互的研究领域,如何使机器人主动理解并回应人类需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特别的,基于指令的响应模式的传统人机交互系统在家庭护理、服务机器人和社会辅助等开放性、非结构化的人类环境中,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因此,基于情感心理理论新型的机器人-人类交互的任务生成与执行框架应能够解析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生理参数(如疲劳程度、焦虑水平)、历史行为模式以及环境信息(如周围物体的摆放、当前活动)来推测人类的隐性需求,并结合周围环境和机器人自身的物理约束,选择最优交互策略并执行。在执行任务时,机器人应利用元认知实时监测用户反馈,动态调整执行策略,提升其在无明确指令下的自主交互能力。个人简介: 刘嘉,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博士。长期从事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得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称号。
- 邬霞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 基于脑机接口的具身智能交互新方式报告摘要: 脑机接口技术正成为连接人类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桥梁,它重塑了我们与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模式,为人类与智能设备的交互开辟全新路径。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来学习和适应,而脑机接口为具身交互提供了更直接、更自然的途径。本次讲座将详细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最新进展,并重点探讨其在具身智能交互中的应用,包括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和医疗康复等,深入探讨脑机接口在提升具身交互效率、增强用户体验以及推动人机融合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分析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个人简介: 邬霞,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脑机接口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脑信号智能分析、类脑算法等。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十余项。
- 吴奇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 空中平台协同与人机权限分配报告摘要: "人机匹配、任务协同"是未来空战人机融合的发展方向。随着机器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将实现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权限动态分配,机器在人类授权或监督下自主完成作战任务,人机之间建立更加顺畅、高效、实时的空战任务协同关系,人机融合程度将大大提升。机器要提高对飞行人员状态的实时感知和评估能力,确认飞行人员处于正常状态、可以作出正确决策和行动是人机协同的前提。飞行人员的状态包括其所承担的工作负荷和疲劳、应激、情景意识等可能会影响其作业能力的生理心理状态。对飞行人员生心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评估飞行人员的作业能力和任务绩效,由此动态调整人机匹配关系和任务分工,才能使人机协同完成空战任务的绩效处于最佳状态。个人简介: 吴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航空神经认知分会主任。研究方向聚焦类脑计算、空中以人为中心的平台协同、核潜艇人因优化等。主持国防重大专项、基础加强重点、重大型号任务、杰青、叶企孙重点等项目。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等6个Trans编委。获第八届杨嘉墀科技二等奖、IEEE优秀论文奖和《电子与信息学报》优秀编委。
- 马楠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 基于用户心理生理感知的智能座舱多模态具身交互报告摘要: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正逐渐从传统的物理操作向更加自然、智能、个性化的交互方式转变。但当前智能座舱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结构单一、车内模块彼此间的关联性不强,感知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报告通过研究智能座舱全场景自适应交互的视听触多模态数据智能获取与编码融合、基于常规行为字典与开放式行为增量的智能座舱用户行为交互模型来完成多模态的数据处理与交互模型,再通过融合微表情、声音、动作等多种用户心理生理感知信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反馈机制,优化交互模型和交互行为,使智能座舱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个人简介: 马楠,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青年北京学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CCF杰出会员,北京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专项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交互认知、机器视觉、无人驾驶、知识发现与智能系统。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承担北汽集团、东风悦享、云迹科技等企业委托无人车、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项目10余项。已在IEEE TIP、TNNLS、TMM、中国科学.信息科学、ICR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带领团队在国内外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比赛获得冠军。人才培养方面,主编教材《智能交互技术与应用》获得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 潘佳香港大学 副教授报告题目: 具生群体交互报告摘要: 具身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它们与人类社会的融合。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共存,形成了混合的机器人-自主人群。例如,无人驾驶和辅助驾驶汽车现在经常与人类驾驶的交通工具互动。低成本的服务机器人,如送货机器人和室外清洁机器人,也在行人密集的环境中运行。未来的项目,如沙特阿拉伯的"线性城市",设想由具身机器人处理从街道清洁到公共安全的任务,减少人类的工作量,同时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随着这些场景成为现实,机器人和人群之间的互动将变得更加频繁。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机器人如何通过交互来优化人群的行为?例如,使用无人驾驶车辆来调节主要由人类驾驶车辆组成的交通,或部署机器人来调控人群,以避免拥堵踩踏。解决这一挑战将有助于人机共存,使机器人能够协助日常任务,提高生产力,并通过无缝融入人类社会来改善生活质量。个人简介: 潘佳,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学院长聘副教授。近五年在Science Robotic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IJRR, TRO,CVPR, ICRA等权威期刊会议上发表近百篇。长期从事机器人智能、触觉传感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兼任逐际动力首席科学家。
- 吕学斌四川大学 副研究员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报告题目: 非接触式多模态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报告摘要: 传统心理监控评估难以对高心理健康风险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精准、全面的监测,非接触式多模态感知技术与智能评估模型为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报告详细介绍了非接触式的表情、语音、眼动、呼吸、心率、面温、体态等行为与生理指标的无感采集技术、模型与产品;并结合校园青少年突出的心理健康安全问题,介绍了基于校园的多场域、全周期学生无感身心状态监测方案设计与应用,实现了日常学生高危安全与心理异常行为的长程监测与早期预警。个人简介: 吕学斌,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图像处理、3D视觉传感器、多模态智能感知、情感计算等方向的研究。在川大智胜做为产品研发负责人具有多年成果转化经验,研制的产品累计实现亿元经济规模性的成果转化。
论坛联系人
- 姓名:易冉、韩义恒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邮箱:ranyi@sjtu.edu.cn、hanyiheng@bj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