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光测实验力学、视觉导航领域专家。现任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委副主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智能光测研究院名誉院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力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持和完成国防973项目以及国家有关大型装备研制项目,取得了系统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国防应用成果,在国内开拓了摄像测量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并多次完成大型装备的试验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80余项。

报告题目:航天器序列图像自主导航技术

报告摘要:深空探测对航天器自主运行提出了迫切需求,自主导航是航天器自主运行的关键信息来源。报告人针对资源严重受限的深空探测航天器,以观测能力的定量表征为理论创新突破口,以从序列图像中挖掘导航状态信息为关键技术突破口,提出了基于航天器可观测性理论的序列图像自主导航技术,为实现深空探测航天器安全可靠自主运行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个人简介:郑海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医学成像技术、声学/磁学生物物理。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主持完成我国首型号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装备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题目:数据智能驱动高场磁共振成像

报告摘要:磁共振是尖端精密、性能强大的医学成像设备,其磁场强度越高,成像性能越好。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由于存在短波射频介电效应伪影和热沉积等瓶颈科学问题,一直未能用于临床全身成像。加之基于硬件性能提升的边际效益正逐渐减少,仅依赖于物理原理和现有成像探测器技术已难以实现颠覆性突破,亟需通过人工智能等信息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成像的速度与精度。近期,团队在超高场智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新模型,建立了可学习最优低秩先验表达及智能重建策略,构建了磁共振智能快速成像理论方法;发明了多源自适应射频信号激发与安全监控技术,有效解决了全身成像不均匀及存在图像伪影。该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展示了优异的体部与全身成像的能力,已实现快速高分辨成像和临床诊断初步应用,有力拓展了磁共振成像新疆域。

欧洲科学院院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焦李成,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CSIG Fellow,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杰出教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国家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理事长、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六-七届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事长、IET西安分会主席、IEEE西安分会奖励委员会主席、IEEE CIS西安分会主席、IEEE GRSS西安分会主席,担任IEEE TCYB、IEEE TNNLS、IEEE TGRS、Research等期刊AE,当选IEEE/IET/CSIG /CAAI/CCF/CIE/CAA/ Fellow,连续九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 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前2%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评议组专家、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陕西省首批“三五人才”第一层次。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和陕西省西迁精神传承人。

焦李成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深度学习与类脑计算、进化优化与遥感解译,培养的十余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成果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及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免疫优化计算、学习与识别》《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理论与应用》《深度学习、识别与优化》《深度神经网络FPGA设计与实现》等专著二十余部,五次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励及全国首届三个一百优秀图书奖。所发表的论著H指数为104。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科技委主任

个人简介:王大轶(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科技委主任)是国家杰青和国防卓青、973项目(自主诊断重构)和173重点项目(自主导航)技术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自主导航与自主诊断重构技术研究,为我国探月工程和首次火星探测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重要贡献。入选国家万人领军和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首届国家工程师奖等,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报告题目:航天器序列图像自主导航技术

报告摘要:深空探测对航天器自主运行提出了迫切需求,自主导航是航天器自主运行的关键信息来源。报告人针对资源严重受限的深空探测航天器,以观测能力的定量表征为理论创新突破口,以从序列图像中挖掘导航状态信息为关键技术突破口,提出了基于航天器可观测性理论的序列图像自主导航技术,为实现深空探测航天器安全可靠自主运行做出重要贡献。

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虞晶怡教授,OSA Fellow,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学家,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于200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双学士学位,200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执行院长。虞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计算成像、计算机图形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NSF CAREER Award)。他曾担任IEEE TPAMI、IEEE TIP等多个顶级期刊编委和多个国际人工智能顶会(CVPR 2021、ICCV 2025)的程序主席。

报告题目:生成我们的数字未来 

报告摘要:过去二十年,我们见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AI)的一场变革。它让AI的三大核心技术 – 即感知、认知、行动 – 得到极大发展。随着我们迈向下一个里程碑——人工通用智能(AGI),这三大核心正通过统一的多模态理解和生成,逐渐融合为世界模型。本次演讲将着重介绍构建世界模型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近期3D物体/环境生成、数字人生成、运动交互生成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我还将特别讨论对于3D的不同理解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生成策略和适用方向。最后,我将讨论这些解决方案在具身智能中的潜在应用,以进一步推动AGI的发展。